托运货运配送中心的拣货作业模式研究
根据理想拣货作业的七个要点,托运货运配送中心的拣货作业模式研究,对电子标签+台车的拣货模式的效率低下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进方式——电子标签+输送带的拣货模式,并设计其工作流程。
[关键词]拣货作业,电子标签+拣货模式
1 引言
配送中心的作业流程包括“入库——保管——捡货——分拣——暂存——出库”等作业,其中拣货作业是一项非常繁重的工作。尤其是面对零售业多品种、少批量的订货,配送中心的劳动量大大增加,若无新技术的支撑将会导致作业效率下降。
在集成化供应链管理的*二阶段一般采用MRP系统进行计划和控制。对于分销网,需求得不到准确的预测和控制,分销的基础设施也与制造没有有效的联接。由于用户的需求得不到确切的理解,从而导致计划不准确和业务的失误,所以在*二阶段要采用有效的预测技术和工具对用户的需求做出较为准确的预测、计划和控制。
但是,以上采用的各项技术之间、各项业务流程之间、技术与业务流程之间都缺乏集成,库存和浪费等问题仍可能困扰企业。
阶段3:内部供应链集成
阶段2:职能集成
职能集成阶段集中于处理企业内部的物流,企业围绕核心职能对物流实施集成化管理,对组织实行业务流程重构,实现职能部门的优化集成,通常可以建立交叉职能小组,参与计划和执行项目,以提高职能部门之间的合作,克服这一阶段可能存在的不能很好满足用户订单的问题。
职能集成强调满足用户的需求。事实上,用户需求在今天已经成为驱动企业生产的主要动力,而成本则在其次,但这样往往导致*二阶段的生产、运输、库存等成本的增加。此时供应链管理主要有以下特征:
※ 将分销和运输等职能集成到物流管理中来,制造和采购职能集成到生产职能中来。
※ 强调降低成本而不注重操作水平的提高。
※ 积极为用户提供各种服务,满足用户需求。
※ 职能部门结构严谨,均有库存做缓冲。
※ 具有较完善的内部协定,如采购折扣、库存投资水平、批量等。
※ 主要以订单完成情况及其准确性作为评价指标。
Chain Planning,SCP)和ERP系统来实施集成化计划和控制。这两种信息技术都是基于客户/服务(Client/Server)体系在企业内部集成中的应用。有效的SCP集成了企业所有的主要计划和决策业务,包括:需求预测、库存计划、资源配置、设备管理、优化路径、基于能力约束的生产计划和作业计划、物料和能力计划、采购计划等。ERP系统集成了企业业务流程中主要的执行职能,包括:订单管理、财务管理、库存管理、生产制造管理、采购等职能。SCP和ERP通过基于事件的集成技术联结在一起。
此阶段的供应链管理具有以下特征:
※ 强调战术问题而非战略问题。
※ 制定中期计划,实施集成化的计划和控制体系。
※ 强调效率而非有效性,即保证要做的事情尽可能好、尽可能快地完成。
※ 从采购到分销的完整系统具有可见性。
※ 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简称IT)的应用。广泛运用EDI和Internet等信息技术支持与供应商及用户的联系,获得快速的反应能力。EDI是集成化供应链管理的重要工具,特别是在进行国际贸易合作需要大量关于运输的文件时,利用EDI可以使企业快速获得信息和更好地为用户提供优质服务。
※ 与用户建立良好的关系,而不是\"管理\"用户。
二、集成化供应链管理的实现
(一)实施供应链管理要解决的若干问题
目前企业要实施集成化供应链管理,就必须面对和解决许多
有关供应链的问题,主要包括:
※ 供应链的高成本(大约占净销售值的5%~20%)
※ 库存水平过高(库存水平经常保持在3~5个月)
※ 部门之间的冲突
※ 目标重构
※ 产品寿命周期变短
※ 外部竞争加剧
※ 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增加
※ 价格和汇率的影响
※ 用户多样化需求,等等
要解决这些问题,真正实现集成化供应链管理,企业要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变:
(1)企业要从供应链的整体出发,考虑企业内部的结构优化问题;
(2)企业要转变思维模式,从纵向一维空间思维向纵-横一体的多维空间思维方式转变;
(3)企业要放弃\"小而全,大而全\"的封闭的经营思想,向与供应链中的相关企业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为纽带的优势互补、合作关系转变;
(4)企业要建立分布的、透明的信息集成系统,保持信息沟通渠道的畅通和透明度;
(5)所有的人和部门都应对共同任务有共同的认识和了解,去除部门障碍,实行协调工作和并行化经营;
(6)风险分担与利益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