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阶段企业管理的核心是内部集成化供应链管理的效率问题,主要考虑在优化资源、能力的基础上,以较低的成本和较快的速度生产较好的产品,快速地满足用户的需求,以提高企业反应能力和效率。这对于生产多品种或提供多种服务的企业来说意义更大。投资于提高企业的运作柔性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在*二阶段需构建新的交叉职能业务流程,逐步取代传统的职能模块,以用户需求和高质量的预测信息驱动整个企业供应链的运作。因满足用户需求而导致的高服务成本是此阶段管理的主要问题。
4 三种拣货模式的比较
人工拣货、电子标签+台车、电子标签+输送带这三种拣货模式,各有利弊:
(1)人工拣货 这种模式投资成本较低,整个作业过程基本上依靠人工完成,效率高低很大程度依赖于员工的熟练程度。适合于货物种类少,辐射半径小的小规模的配送中心。
(2)电子标签+台车 与人工拣货模式相比较,该模式的效率已经大为提高,不依赖熟练员工,整个过程基本上实现无纸化。但货物的输送存在问题,尤其是提单上的货物量很大时,效率大打折扣。
(3)电子标签+输送带 除自动化立体仓库外,这种拣货模式的效率可以说是较高了。理想拣货作业的七个要点,基本上都能够实现。但投资也比以上两种大得多,仓库面积也必须达到一定面积,才能布置输送带。
综上所述,配送中心应该具备以下特点:辐射半径广、存货数量大、种类多、货流量大,托运货运配送中心的拣货作业模式研究,电子标签+输送带的拣货模式的高效率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阶段4:外部供应链集成
实现集成化供应链管理的关键在于*四阶段,将企业内部供应链与外部的供应商和用户集成起来,形成一个集成化供应网链。
而与主要供应商和用户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即所谓的供应链合作关系(Supply Chain Partnership),是集成化供应链管理的关键之关键。
此阶段企业要特别注重战略伙伴关系管理。管理的焦点要以面向供应商和用户取代面向产品,增加与主要供应商和用户的联系,增进相互之间的了解(产品、工艺、组织、企业文化等),相互之间保持一定的一致性,实现信息共享等,企业通过为用户提供与竞争者不同的产品/服务或增值的信息而获利。供应商管理库
Chain Planning,SCP)和ERP系统来实施集成化计划和控制。这两种信息技术都是基于客户/服务(Client/Server)体系在企业内部集成中的应用。有效的SCP集成了企业所有的主要计划和决策业务,包括:需求预测、库存计划、资源配置、设备管理、优化路径、基于能力约束的生产计划和作业计划、物料和能力计划、采购计划等。ERP系统集成了企业业务流程中主要的执行职能,包括:订单管理、财务管理、库存管理、生产制造管理、采购等职能。SCP和ERP通过基于事件的集成技术联结在一起。
(二)集成化供应链管理实现的步骤
企业从传统的管理模式转向集成化供应链管理模式,一般要经过五个阶段,包括从较低层次的基础建设到较高层次的集成化供应链动态联盟,各个阶段的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组织结构、管理核心、计划与控制系统、应用的信息技术等方面,其步骤如图2-7所示。
阶段1:基础建设
这一阶段是在原有企业供应链的基础上分析、总结企业现状,分析企业内部影响供应链管理的阻力和有利之处,同时分析外部市场环境,对市场的特征和不确定性作出分析和评价,最后相应地完善企业的供应链。
在传统型的供应链中,企业职能部门分散、独立地控制供应链中的不同业务。企业组织结构比较松散。这时的供应链管理主要具有以下特征:
※ 企业的核心注重于产品质量。由于过于注重生产、包装、交货等的质量,可能导致成本过高,所以企业的目标在于以尽可能低的成本生产高质量的产品,以解决成本-效益障碍。※
关于销售、制造、计划、物料、采购等的控制系统和业务过程相互独立、不相匹配,因部门合作和集成业务失败导致多级库存等问题。
※ 组织部门界限分明,单独操作,往往导致相互之间的冲突。
采购部门可能只控制物料来源和原材料库存;制造和生产部门通过各种工艺过程实现原材料到成品的转换;销售和分销部门可能处理外部的供应链和库存,而部门之间的关联业务往往就会因各自为政而发生冲突。
处于这一阶段的企业主要采用短期计划,出现困难时需要一个一个地解决。虽然企业强调办公自动化,但这样一种环境往往导致整个供应链的效率低下,同时也增加了企业对供应和需求变化影响的敏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