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集成化供应链管理理论模型
集成化供应链管理的核心是由顾客化需求-集成化计划-业务流程重组-面向对象过程控制组成**个控制回路(作业回路);由顾客化策略-信息共享-调整适应性-创造性团队组成*二个回路(策略回路);在作业回路的每个作业形成各自相应的作业性能评价与提高回路(性能评价回路)。供应链管理正是围绕这三个回路展开,形成相互协调的一个整体。
根据集成化思想,构建集成化供应链管理理论模型如图2-6所示。
调整适应性-业务重组回路中主要涉及供需合作关系、战略伙伴关系、供应链(重建)精细化策略等问题。面向对象的过程控制-创造性团队回路中主要涉及面向对象的集成化生产计划与控制策略、基于价值增值的多级库存控制理论、资源约束理论在供应链中的应用、质量保证体系、群体决策理论等。顾客化需求-顾客化策略回路中主要涉及的内容包括:满意策略与用户满意评价理论、面向顾客化的产品决策理论研究、供应链的柔性敏捷化策略等。信息共享-同步化计划回路中主要涉及的内容包括:JIT供销一体化策略、供应链的信息组织与集成、并行化经营策略。
这一阶段可以采用DRP系统、MRPII系统管理物料,运用JIT等技术支持物料计划的执行。JIT的应用可以使企业缩短市场反应时间、降低库存水平和减少浪费。
在这个阶段,企业可以考虑同步化的需求管理,将用户的需求与制造计划和供应商的物料流同步化,减少不增值的业务。同时企业可以通过广泛的信息网络(而不是大量的库存)来获得巨大的利润。
本阶段企业管理的核心是内部集成化供应链管理的效率问题,主要考虑在优化资源、能力的基础上,以较低的成本和较快的速度生产较好的产品,快速地满足用户的需求,以提高企业反应能力和效率。这对于生产多品种或提供多种服务的企业来说意义更大。投资于提高企业的运作柔性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在*二阶段需构建新的交叉职能业务流程,逐步取代传统的职能模块,以用户需求和高质量的预测信息驱动整个企业供应链的运作。因满足用户需求而导致的高服务成本是此阶段管理的主要问题。
4 三种拣货模式的比较
人工拣货、电子标签+台车、电子标签+输送带这三种拣货模式,各有利弊:
(1)人工拣货 这种模式投资成本较低,整个作业过程基本上依靠人工完成,效率高低很大程度依赖于员工的熟练程度。适合于货物种类少,辐射半径小的小规模的配送中心。
(2)电子标签+台车 与人工拣货模式相比较,该模式的效率已经大为提高,不依赖熟练员工,整个过程基本上实现无纸化。但货物的输送存在问题,尤其是提单上的货物量很大时,效率大打折扣。
(3)电子标签+输送带 除自动化立体仓库外,这种拣货模式的效率可以说是较高了。理想拣货作业的七个要点,基本上都能够实现。但投资也比以上两种大得多,仓库面积也必须达到一定面积,才能布置输送带。
综上所述,配送中心应该具备以下特点:辐射半径广、存货数量大、种类多、货流量大,托运货运配送中心的拣货作业模式研究,电子标签+输送带的拣货模式的高效率才能得到充分发挥。